為進一步夯實我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工作基礎,強化應用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的支撐力量,緊緊圍繞“8+3”產業,統籌布局建設一批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平臺,構建高效創新體系,提升區域創新能力,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振興。
一、主要目的
圍繞市“8+3”產業發展,開展關鍵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創新人才聚集培養、科技企業孵化等工作,提高我市產業核心競爭力,壯大錦州經濟發展新動能。
二、工作原則
堅持“聚焦、聯合、務實”的原則,即聚焦市“8+3”產業,聚焦企業科技需求;促進我市企業和高校院所聯合;從實際出發,主動布局,務求實效。
三、平臺布局
圍繞市“8+3”產業發展,布局科技創新平臺。我市科技創新平臺分為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產業共性技術創新中心和專業技術創新中心。
市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是圍繞我市“8+3”產業成立的高水平綜合類科技創新平臺。原則上由駐錦高?;蚩萍碱I軍企業牽頭,依托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聯合國內一流高校院所,聚焦市“8+3”產業發展重大科技需求,整合各方優質科技資源,培育和引進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創業人才,開展關鍵技術開發和創新合作,實施重大科技成果的集成轉化,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完善產業鏈布局,孵化衍生科技型企業,促進“8+3”產業集群進一步形成。
市產業共性技術創新中心是圍繞我市“8+3”產業成立的具有較強研發水平的綜合類科技創新平臺。原則上由行業內骨干科技企業或駐錦高校等企事業單位牽頭,聯合相關高校院所、產業內相關企業,聚焦市“8+3”產業發展共性需求,開展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前瞻性技術和產品研發,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應用示范及產業化。
市專業技術創新中心是我市“8+3”產業中細分領域的專業類科技創新平臺。原則上由科技企業牽頭,聯合高校院所,圍繞領域內重要技術發展需求,開展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應用示范及產業化 。
四、工作步驟
1.遵循“務求實效”的原則,對市現有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進行運行評估,結合其性質和研究方向,通過撤、轉方式優化整合,將符合條件的納入市專業技術創新中心管理;將不符合條件的予以撤銷。
2.遵循“聚焦、聯合”的原則,圍繞市“8+3”產業發展的科技需求,統籌謀劃,主動布局,新建設一批市科技創新平臺,以關鍵技術研發為核心使命,產學研協同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與產業化,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3.與省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相銜接,培育省級及以上科技創新平臺預備隊,擇優推薦申報組建省科技創新平臺。
五、創新機制
鼓勵科技創新平臺采用科技需求為導向,實施項目化管理、市場化用人機制和薪酬制度,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配置創新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自主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人員,對標市場化薪酬合理確定科技人員工資水平,建立與創新能力和創新績效相匹配的收入分配機制。
六、投入機制
1.建立科技創新平臺依托單位投資主體機制。依托單位是科技創新平臺的投資主體,要確保平臺建設與運行經費保障。同時,企業類依托單位要認真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政策,加大平臺建設與運行投入力度。
2.加大財政資金支持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力度。市、縣(市、區)統籌安排科技創新平臺資金,持續穩定支持平臺組建、驗收與運行評估成績優異者。
3.做好科技創新平臺項目的跟蹤指導、梳理和包裝,積極申報上級各類支持政策,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
七、管理機制
完善科技創新平臺績效評價與激勵機制,強化技術創新、專利發明、成果轉化、技術推廣、標準制定等目標考核, 激發創新潛能,增強創新能力。對科技創新平臺實行動態管理,通過以評促建、優勝劣汰,擇優支持高水平平臺建設,淘汰或改造建設停滯不前、缺乏科技創新動力的低水平平臺。同時,鼓勵科技創新平臺的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加入省大型科學儀器共享服務平臺,向全社會提供共享服務。
八、工作要求
1.加強組織領導。推進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建設關系長遠、意義重大。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齊抓共管,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工作落實。
2.完善投入機制。逐步建立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努力實現用于平臺建設等科技專項經費投入占R&D的比重達到合理水平。拓寬資金的投入渠道,引導政府、依托單位、社會資本等加大對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建設的投入力度。
3.強化人才支撐。以科技創新平臺為載體,圍繞市“8+3”產業科技需求,積極引進科技領軍人才。加強平臺學術帶頭人培養和引進,完善學科與領域帶頭人選拔與激勵機制,加強青年科研人才和科研后備力量建設。建立和完善人才分類評價體系。完善人才激勵機制,確保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
4.加強督查考核。加強對科技創新平臺的動態管理和分類指導。堅持分類考核,建立導向明確、激勵約束并重的評價標準。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要把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作為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基礎工作,納入政府績效考核。